企业邮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司介绍 风水常识 最新动态 成功案例 业务范围 玉器销售 在线留言
图片展示 Picture
风水常识 Prolist
邢正华教授简介
邢正华教授简介
公司机构部门
专家组成员
名人展示
风水知识
论点文章
姓名及命理知识
室内外风水环境
建筑策划
业务范围/收费标准
镇宅化煞用品
园林巨石
易发风水尺
退院备案通知
证书&执照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公司:上海易发文化信息咨询策划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上海普陀区江宁路1220弄4号1102室(音乐广场)
电话:021-52527798(王小姐)
传真:021-52522778
公司:香港易发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龙旺角道33号凯途发展大厦7楼
电话:00852-27935511(徐小姐)
手机:15601721568(邢正华教授)
手机:13092190688(邢正华教授)
Q Q:191409943
邮箱:191409943@qq.com

QQ:191409943   邢正华院长
QQ:3345841932  邢院长助理
邮箱:191409943@qq.com
      3345841932@qq.com


《邢教授带你走进风水微世界》

风水常识 | Market    
首页 >> 风水常识 >> 风水知识 >> 风水知识,每周一篇 >> 请点击标题查看
请点击标题查看
[返回]

第七节 风水与中和观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风水的重要观念。“尚中正”是《周易》的观点之一。《周易》的一条重要原则为“时中”,即认为一卦六爻,二五又居于上下卦之中位,一般情况下,中爻往往为吉,故以“中”或“中正”为事物的最佳状态。如其释需卦说:“位乎天位,以正中也。”释讼卦说:“利见大人,尚中正也。”释同人卦说:“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中庸之道。儒家以中和为万物存在和发展的理想状态。

《中庸》说:

喜怒哀乐末发谓之中,发而告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据程建军研究,“中和”被认为是处理政事的哲学指导思想和有效的方法,因而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莫大重视。但怎样才能“尚中”而达到“中和”的状态呢?那就是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宋代理学家程氏诠释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并认为,《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

“中”是位置、空间方位,处事的度。仅有中还不行,还要有“时”,有时间和时机相配合才行。关于时,《彖》认为重卦六爻的吉凶因所处的条件而不同,因时而变,所以把因时而行视为美德。如其释大有卦说:“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释损卦说:“损刚益柔有时,损益勇虚,与时偕行。”其释艮卦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儒家也注重“时”;孟子便推崇“时”。他赞扬孔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意调孔子因时而行,所以为圣人。孟子谓:“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朱熹更认为,“两端不专是中间”,执两用中是“将两端来量取一个恰好处。”这种中庸之道,承认客观正反两者的存在,主张采取“致中和”的办法,使之达到平衡与协调,和谐进而求得统一,以避免斗争的激化,防止矛盾的转化。《彖》认为,“中”同“时”是相关联的,从而把“时中”———因时而行中道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其释蒙卦说:“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其意指做事只要行动切合时机,而且把握不偏激的中庸原则,就能够畅行无阻,一切顺利。时中说乃儒家之学说,所以《彖》提出中位说,以此来解释卦象的吉凶。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美德。据陈立夫研究,因其中则不偏私,不偏私则无事不平、无人不和。人类知识的增进,有赖于对于事物两端观察得清楚,始能了解事物时时变动中的本来面目。走极端易于造成“物极必反”的错误。

近年,美国大西洋大学历史系窦宗仪教授,以《中国的阴阳中和观与现代科学思想》为题发表其研究结果:

往年觉得儒家道家的太极阴阳概念和辩证唯物论很接近,后来看到马克思在《纽约论坛报》和《神圣家族》书中提及黑格尔哲学和西欧社会主义思想受中国影响,以及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而闻名于世的李约瑟有辩证唯物渊源中土经马克思等科学化后回归故土之说,私自诧异。近日发现电子计算机所依据的二元数系和邵雍所排列的阴阳卦系只有文字不同。二元数学创始者德人莱布尼兹曾经耶稣会士得邵雍图表。1947年量子学创始者玻尔用周敦颐的太极图作他的勋章图志,又为惊奇。1980年后日本成为科技生产重心凌驾欧美,反以儒家伦理为其致富根源,于阴阳观念并不以复古尊孔等闲视之。有人甚至以阴阳关系重新说明神道价值,斯提斯肯的书就是例子。在近代思潮中儒家哲理和辩证唯物最接近而且为国人所接受。

量子理论现已成立,不仅对流行的辨证唯物论有所补益。苏联奥本理扬诺夫斯基的《辩证法与现代物理》一书大有发扬,而且对阴阳太极概念似乎更有充实。核理论物理家弗芮兹奇在其《物质创造》一书中亦有此暗示,不过量子学说亦否定了唯物和唯心的认识现,似乎对儒家“子在执中,执中无权,犹执一也”的执中认识以新的支持。唯心的困难早已为唯物者指出。唯物由量子学的进展亦难以成立。今天科学家可以算出一个165磅重的入是由 7.0×1028 上夸克、6.5×1028下夸克和2.5×1028电子所构成。可是把这些粒子放在一起,绝造不出人。人的心灵理智到底怎样?不知道。唯物论者说认识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有同镜子。但镜子的像是反面,照相机的底片是倒置的,况且幻觉像差是常事。最近诺马查得完发现连续的个别影片由电影机放射而成的电影是人脑或者人心的综合作用而得,不是物质的影片成一个活动的影子。量子学指出,入的感官和所用的工具对客观事物由眼传到脑子有影响。人对原子的认识不是直接观察分析,而是先设想,再在巨大的实验室求证实的。因为人是宇宙的一部,没有法子找单独粒子作实验的。所以认识是心物交互的作用,既不唯心,亦不唯物。

量子学的进展,不仅对儒家心物交互的执中认识观给与以新估价,而且因为新发现和阴阳太极概念比较接近,使阴阳相反而相成的原理能修正辩证唯物“质突变”的破绽而保持辩证唯物的基本作用。今日人类的智识以科学智褒为最可靠,而科学智识是有历史性的。牛顿物理为爱因斯坦相对论所修正。爱因斯坦相对论又为量子论所补充。量子论并没有推翻相对论和牛顿定律,但对经典物理不能解说、不能涉及的粒子现象和对宇宙实质有更深入的认识。量子论指出因果律的限度和科学定律的不必然性和差不务性,纠正了分析派枝离破碎坐井观天的不完整性。宇宙实质到底怎样?人们除了对地球的某些现象所知较为正确外,其他都在推测之中。科学家都说有万有引力,可是万有引力究竟是什么?又说不上。物理学家想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学说中寻找一个统一理论来解说一切自然现象,找来找去,发现宇宙的历史和命运仍然写在一个原子内,构成原子的物质,既相反又相成。质子有反质子,电子有反电子,中子有反中子,夸克有反夸克,甚至于物质有反物质,这是为什么?今天不知道。物理学家知道粒子与粒子因正负电荷相反而不同,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粒子由强力合为原子,成为万事万物;由弱力分散成为万事万物。万有引力使万事万物有其形态位置而存在。因之万事万物生生不已,变化无穷。但万变又不离其本极,即夸克和轻子而已。波尔早年就体会到相反而相成的磁性关系为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基本原理,呼号人们承认微观粒子所发现的光的波粒双重性或象性。不再去把波化做粒,或者以波化代粒,只择一个现象解答问题。这个相反相成原理以阴阳概念最能显示其交互对待关系。波尔原理中译为互补或并协原理有些拘谨、狭义。就字义说,并协不充分反映相反的原意,困为同性质的事物才能并协,波粒在逻辑上是相反的,正负电荷在实质上亦是相反的。

有人说阴阳概念太简单了,没有说的必要;太哲学化了,减低了科学价值。这种批评难于成立。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定律不是都很简单么?爱因斯坦不是说,至理人人能体会么?波尔等不是说量子学有哲学性,可以应用于心理、生理、社会经济等学科么?唯其如此,所以阴阳交互作用或者阴阳辩证一元论不仅能修正辩证唯物论“质突变”的破绽,而且比较合理,更能符合科学的新发现,如不致完全否定辩证唯物的基本价值。儒家不是说天人合一么?那就是说自然和人事同受一个规律的支配,这与辩证唯物论的前提相同。辩证唯物论的四大原则和儒家哲理大体相近。(1)一切事物在变,矛盾为变易之根。易经是讲变的,阴阳是矛盾的;(2)列宁说对立统一,董仲舒说相反而相成;(3)辩证唯物讲“质突变”,阴阳重交互作用;第四,辩证唯物主实践,儒家主力行。孔子在《礼记》有不吃不知味说。恩格斯说不吃布定,不知道布定。辩证唯物论的“质突变”律,久为人诟病。儒家阴阳交互作用亦与之不同,如何由阴阳关系去纠正“质突变”呢?下面再作说明:

1)量子学证明相反相成关系是磁极性的,非质量关系。阴阳互为消长,质量不能;(2)质存于量,不能并存,阴阳如南北极两极可以互存。以阳象男,以阴象女。可以以男为质,以女为量是不可以的;(3)“质突变”或质量互变是化学作用,必须以温度或压力催变,或由酶导致,而不是自发的。阴阳互致变易是自发的。原子核不生化学变化,所以质量变在量子现象以外阴阳作用能概括原子核的变易;(4)生物现象指出量变不一定引起质变。食物热能(卡)既令骤变致死,难说是质变。“质突变”为渐进过程的中断之说不仅和界限作用相混,而且是不会有的。事物的变是不能中断的;(5)由质变所生的新事物,固然仍有质与量,但新事物的质量与它所从变的旧事物的质量不同,否则没有新旧之分。一对夸克和反夸克经介于光子衰变又生一对夸克反夸克。这个双重性于量子现象中在新旧之间是持续的。唯其如此,所以生生不已,有同孔颗达所说:“易者简易,不易。”

不过这个阴阳交互作用并不推翻或者代替质量概念,只是把质量概念推进到南宋朱熹等所讨论的理气范畴的阶段,质即理,量即气。质为事物之所以为事物,非形而上;量以定事物的形体,亦非形而下。这样太极阴阳而理(质)气(量)成一统系,可以叫阴阳辩证一元论,它可以指出历史进展的规律是事物于存在和发展的矛盾中企求和谐均衡以孕育新生的过程。因为如此,传统的太极阴阳观念亦需要修正。下面再从新的科学发现来检讨阴阳辩证一元论的真实性及其规律与修正处:

第一、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双重性及磁性关系

由于量子学在粒子领域的进展,发现“一切物质的最基本结构是对隅的,每一粒子就有反粒子,两者体积相似但电行正负相反。”“一切物质只由两类粒子所构成。”这是万事万物存在发展的普遍现象。阴阳交互作用最能象征这个多层次、多样式、极简单而又极复杂、最基本而又最无穷的关系。宇宙物理学家依光谱测绘的三维天体图显示天体如星河和预测的黑洞有双重性的存在发展趋势。近三十年生物界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 在一切生物中大体相同,是一个长和一个短成对由螺旋形进展组成脱氧核糖核酸的核酸甙亦是由一对而成双重性。男女交接男的二十三染色体和女的二十三染色体,组成四十六对染色体。这四十六对染色体又分裂为两个细胞,再分为四,四再分为八。三天后分裂为三十二而六十四。遗传孕育新生的过程是这样。可是这个过程竟和邵雍与莱布尼兹排列的二元系不谋而合。为什么?现在说不出。人步行时,右手和左脚前进,左手和右脚前进;人的左脑支配右手臂右半身;右脑支配左手臂左半身,相反而相成。人的器官两眼、两耳、两鼻孔、嘴和肛门都相互对隅。1970年盾Michad S.加赞尼加提出维持生命的基本功能上,“一脑似乎有两心”。一个有问题时,另一个接代。但在高级理智一活动上不这样。一脑是否有两心?还不敢定夺。可是这个现象说明在维持生存的功能上双重性比单一有效。马克思说“双重性是永恒的,没有双重性就没有生命。”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最大贡献在于用双重性观点去研究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他发现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双重性,价值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劳资对立的双重性等等,不一而足。数学的零与一、逻辑的真与假何尝不是双重性的作用。

                  

第二,阴阳交互对待作用的三规律

事物双重性问如何作用,大体上有下述几种情况:

1)阴阳互补而依存。今天人们知道正负电行为一切物质存在的根本,没有电荷世界就立刻毁灭。正负电行既不能创造亦不能消除。它们之间同则相斥,异则相引,相反相成而生电磁场。从量子学观点来说:这个电荷关系互补而依存,包含互惠、互济、互助、互感。这和邵雍阴阳有点相近。他说:“阳不能独立,必待阴而立,故阳以阴为基;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倡。”邵不免有重男轻女的偏见,但阴阳互补而依存于此可见。以简单数字来说,阴为阳之补数,反之亦然。包令开关代数指出一个数的补余数是这数和它的补数之间的数学关系。二进制数系中的补数为0,反之亦然。所以10110的补数是01001,反之亦然。如果以阳爻为1,阴爻为0,那么下列关系可对照:

二进制数系     易经序卦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0

2 0  0 0 0 0 1 0    1  1 1 1 0 1

3 0  0 0 0 0 1 1    1  1 1 1 0 0

::             ∶ ∶

63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但数学关系10是静态的,而阴与阳是动态的。

量子学指出,每一粒子都是靠它粒子的作用而出生,亦即此粒子帮助它粒子出生,同时由之而自己出生。原子核反应堆内链式反应是由原子核裂变所生的光子能补偿而出现。胶子的功用是放射一光子必吸收一光子。万有引力是互惠的。地球靠自己的引力和其他天体的引力互相制衡而在大气中悬挂运动,它不仅有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而且有大气对流水圈、生物圈。汇聚太阳能辐射的外力作用和地内磁场的内力紧密配合生态系统,相互补偿感应交代以支持生命。没有南北极南北半球的互感,便没有寒暑。人要工作就得有分工,分工的终极为合作,合作的实现在分工。这与生活方式、社会体制、阶级关系、私有共有财产无关。分工合作等相反相成,是补偿原则的显现,为过组织生活所必需。南希福说:“用古老的阴阳原理描述现代算济规律或许更符合事实。”因果律和排中律为求知所必需。表面上两者似无互补关系。严格分析,因果指事物的始终,始终是不连续的。但有此因必有彼果,由已知以预测未知又是连续的。所以因果律是连续性与不连续的互补。排中律是肯定与否定的互补。事实上没有单独存在的事物,亦没有变化的中断的可能。因果排中都是人认识的方式。前者反映纵的关系,后者反映横的关系。量子学讲认识要把纵横全体概括在内,才能有真知。老子早提出有其必有假、有是必有非的问题。老子亦说我之失就是你之得,你美丽因为我丑,我病我愚你才健康聪明。做生意对人体会到这个双重性。今日生物学说明一个人的智、愚、美、丑、康健、疾病主要决定于遗传,环境其次,遗传受基因支配,非父母所能左右。23对染色对中只一对有奇偶便决定为男为女。亿万基因中总有一个基因有缺陷。运气不好,就一生受苦受罪。天下的父母心都一样,可是基因不理会父母的意向,只有从总的方面看。我分得了那个缺陷的基因,你就能避免。这不是我的失来补偿你的幸运么?由此类推,生与死相反是个人哀乐爱恶的根源。但就全体而言,生与死互补。如果一个人永远不死,永远生长,那这个世界要成什么样子?孔子不说无恨无爱的佛家涅般境界,因为这是离世想法。孔子只盼人们爱仁而恨不仁。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在运用双重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进展的规律而发挥为历史唯物主义。但他和19世纪的经典物理学家们一样,把解决矛盾的方式认为是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而忽视了双重性的连续性,没想到事物相反相成而存在发展的过程中阴阳的持续存在,只以为社会主义要代替资本主义而忽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系有互补的可能。所以他料想马克思主义会先在西欧北美出现为中俄作模式,事实上却相反。原因固然多而复杂。黑格尔的机械式正反互替辩证方式和辩证唯物主义静态分析事物不无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的双重性观点分析资本生产过程这是个优点;可是他对分工必然产生交换,交换和分配联系的整体关系缺乏注意,终致对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目标怎样去实施少有讨论。因此要人们实事求是,看事做事。他或许对此感到奇怪。今天资本主义体系中有社会主义的成分,反之亦然。今日资本主义体系和社会主义体系互竞并立,似乎证实阴阳对立依存互补的成分多,正反相代有你无我的成分少。史实太多,一一难举。

2)阴阳互为界限而来复返转。夜以继日,寒来暑往,是人人皆知的,可是有心人常问,为什么?儒道先民用阴象征夜和冬,阳象征光和热以解说其中关系。是以于阴阳互补互济和互感的规律外,又提出阴阳互为界限互为制衡来复返转的规律去看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过日之中即日之渐,寒极而暑来的返转持续有循环绕圈子的意向。昼、夜、寒、暑,各有其特殊现象。令人不能自己的是近20年来,量子学被广泛运用于研讨宇宙实质中,发现构成“物质最基本的粒子是分做两大类:费粒子和玻粒子。前者功能主在衰离裂变;后者主在聚结合变。刚力象征后者,弱力象征前者。那么阳刚阴柔的象征性、数学性(代数)毫无意义么?问题在求知者从哪个观点上出发。就个别现象而言,昼、夜、寒、暑,是直线的存在发展;就全体而言,昼、夜、寒、暑,有同磁性两极或者阴阳两仪关系。一切事物的存在发展是物质与反物质、能与量、正与负、对称与不对称的起伏消长,为螺旋形的交互进展,有穷而无穷。这个来复返转关系有三个模式:(一)万物万物存在发展的双重性遵循螺旋形曲线交叉起伏循环而前进;(二)每一事物的存在发展有其顶点和界限,到达这个境界后与原始相反的情况反而出现否极而泰来,阴阳互为界限而制衡;(三)一切事物的存在发展的双重性使每一事物的圆满过程中总有例外,反给予它一事物孕育滋长的可能,既济而未济,所以生生不已。兹再作简略说明:量子学的进展发现宇宙事物的直线发展是有局限的,是在某种条件下才能成立的,不是永远按直线进展的。今日天体物理学家们从粒子现象推测宇宙存在发展的过程,以目前所知,大体上倾向轰爆理论。如果这个进化说能成立,那宇宙会有始终。有始终就没有直线无极的进展了。如果宇宙体系有始终,那构成宇宙体系的每一部分和单位当然有始终,只是多层次而已。儒家体会到事有本末,物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个道既非神道,亦非魔道,而为自然和人事的规律,乃可断言。今日天体物理学推测太阳热能的终始就是承认太阳有终始所以在推测。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不过是天体之一。原子核的电子是云状球形和原子核结合为原子是圆的,因为是球形不是平面,所以人从地维地面上任何点出发不改方向,不超出地心引力范围终久要发现回归到原出发点。从某一点到某一点之间是直线。从整个旅程而言,是有终始的曲线。这是任何人坐飞机作环球旅行可以体会到的。这个现象又说明了反者道之动的科学性和循环性。今日科学界对空间返转似乎无大争论。对时间“倒议”还议论未定,大体上倾向肯定。但这个循环并不是男变为女,或者返老还重,权力金钱的“复辟”之类。科学界发现这个循环前进的轨迹是双重性的两仪经螺旋状形交叉起伏而旋进。交叉点是一个线的终点亦就是另一个线的起点。生物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似乎最清楚。如两股核普酸的交叉循环形成难以数计的亿万生物的基因。科学实验证明没有两个生物完全相同的。指纹之所以为鉴别人与人的分别,原因在此。气象学、天体物理学都说明今年的暑天和去年的暑天,今日和昨日不是绝对一样的。天体物理学已提出宇宙系统中的天体运动为螺旋状,银河就是好例子。今日地球物理学发现南北磁极对换。太阳如如此。同是太阳的辐射,但在北半球为地吸收,在南半球是反射。自然界如此,人事何尝不然。个人生壮老死,一代又一代的循环。不要说构成人体的呼吸、动静脉、消化、排泻,循环不息。就是人的喜怒情绪,今日心理学家发现以图表显示对其螺旋曲线也和脱氧核糖核酸曲线相接近。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所形成的文化及其发展没有不经过孕育生长成熟过程的,其间程度或有不同,时间或有长短,范围或有大小,影响或有深浅,但绝无直线一往而前的发展史实。

一切事物的存在发展不仅是双重性的螺旋形交叉起伏而进展,而且是各有其存在发展的极限、界限或转折点。到达这个限度就出现和原来存在发展的方向、目的、功用和预期结果等相反的过程。存在着高者下之,前进者迟退,向心者离心,欲益者反报之,本有利者反生弊,爱之反以害之,壮健者反衰老,反之亦然的等等过犹不及的情况。这个情况有些讨事物个体单位先发生,再影响别的事物;有些对其他有关的事物先发生,再影响个体单位。其门程度、幅度、次位、种类或许千差万别,而反的规律则一致。就全体而言,是渐进,就个体而言,是突然,老子天道好还,曲则全。易经盛极则衰否极泰来的复卦象,用意即在此。用阴阳概念来象征就是阴阳互为界限,制衡所以生生不已,儒道常用生命现象作见证。一个人生长到某种程度,即不再生长,反而衰老,就是例子。乐极生悲。失败有时为成功之母,科学领域中有没有这样的发现呢?一个数的负数就是反数。反数相当于把这数沿一圆周线顺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数学关系只能表明单一的静态现象,很难反映多层次多幅度的价值观念。如果用阴阳来表示,哪能包含不同等级或者多幅度的数值,如邵雍所揭示的少阳、太阳、少阴、大阴等范畴。从整体分析,少阴之及数为少阳、太阴之及数为太阳,反之亦然。宇宙间万事万物单位不一,所以临界状态亦不一。科学界发现大至天体的运行,伸张与收缩互为进退有周而复始之象;小至粒子发现,两质子距离在1厘米时,因为都带同电荷相斥,愈近相斥愈甚。但距离到10-12厘米时,两者不相斥反而相引。至10-13厘米相引更强。粒子学叫强力与弱力两者相反。关键在距离和各种力场的交互作用。那么10-12厘米,能不能说是转折点呢?细胞分裂为细胞生长的过程,一个有生物到其形体已成,或大量生成时,合成生长过程中的第一个酶就结合细胞起作用暂时抑制合成程序而停止发展。这个酶又通过结构基因的改变——即新生物而保存其功能到必要时再发生作用。例如三羟酸循环。新陈代谢为维持生命的基本之一,不外同化或组成作用和异化或分解作用两范畴。这,两者是相反的,但其主要功能为互相制衡,协调合作以实现转化维生过程,吸取对人身有用的营养,排出对人身无用的废物,不使失协调生病,或丧生。这个过程不是有营养就没有废物,废物便全有害。所以说是阴阳制衡比矛盾斗争(有你无我)要科学化些。人类的社会活动亦跟着这个途径。任何体系、任何制度总是利弊兼有,是双重性的。开始或许利多弊少,实用日久,积弊丛生,利少弊多,终致与原始相反。在经济活动中,自由竞争的终极成为独占,独占的终极或许为社会化的竞争。因为自由竞争的最有效方式为物美价廉,人人争先使用,别的不能与之比赛。真能做到物美价廉者,自然的成为独占。独占以后如果没有用别的方式把这个独占所集中的财富分散给消费大众,使之有购买力再买用,那生产过剩,经济恐慌随之发生,自由竞争体系就得崩溃。如果以政治力量去社会化集中经营就成换形独占,过度计划便生产停滞,消费者无产品使用,而民怨沸腾,社会不安。所以消费者和生产者互为界限,没有一个事物不有其极限的。

在中国古代的民居中,四合院的四方形,使主厅居中。城市,特别是国都城市的选址规划、布局中,以王城、皇宫居中都是这一“致中和”思想的体现。(见下图)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朝王城(见下图)的规划制度,《考工记·匠人》说: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在这个规划布局中,王城为边长九里的正方形,每面开三个城门,城内有南北和南西道路各九条,路宽九轨(轨宽8尺)。城墙周长为三十六里,面积达到八十一平方里。王朝宜寝居于五城的正中,其左边设置祖庙,右边设置社稷坛。朝廷于前,市井位后,朝和市的规模各占地方百步。朝廷路门里面有九室,供九嫔居住;路门外面有九室,供九卿处理政务。这样以周人尚中思想为基础而又吸收了稷下学派之类的阴阳五行:

天道尚左,昌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心有四佐,不和曰废;地有五行,不通曰恶;天有四时,不时曰凶。(《武顺》)

三极:(1)天有九列,别时阴阳;(2)地有九州,别处五行;(3)人有四佐,佐官维明。(《成开》)

天地人并举,或以人与天地参的思想,是周人的传统思想。

古人把视觉的中心与观念上的中心结合在一起,加强了尚中的涵义,认为位中就意味着公正,中正不倚。

古代明堂中,帝王随季节和方位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而有规律地变换行政、居住的时间和场所,这便是《易传》“时中”的反映。然而,这样经常变换行政中心毕竟是不切合实际的,而帝王在方位上只有居东南西北之中才能“中立不倚”;而中立不倚才能动静不失其时,以不变应万变,达到悠久无疆的境界。所以古代“王者必居土中”的观念和实践都是十分强烈的。天子居中心至尊之位,意喻着其替天行道,权威的至高无上和行事光明正大、无过不及。这除了深受《易传》“时中”,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阴阳平和思想的影响外,天子居中还在于方便于国家的治理。

《吕氏春秋·慎势》说: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天下之地,方千里以为国,所以极治任也。

这里“国”指千里亦畿。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称王的人,选择天下的正中来建立京畿,选择京畿的正中来建立宫廷;选择宫廷的正中来建立祖庙。从安徽凤阳明中都城的原设计和修改后平面图中(见下图),可以明显地体现这种正中思想。

    

 

第八节 人与地关系的思想

 

人类社会是地理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是地理环境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又同时是地理环境的对立物。人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环境而生活;环境每日每时都在影响着、制约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参与形成不同人群的各种特点。同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又不断地作用于自然环境,使它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因此,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极其错综复杂的。中国古代有着基本独立的文化系统和风水地理理论。风水地理从萌芽时期开始就包涵着对人地关系的独特认识。在中国古代和国际地理学界从不同的哲学观出发,形成了不同学派的人地关系理论。各种人地关系的认识又千丝万缕地深入与渗透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之中。

在中国古代对于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认识,一直有以下三种倾向。

 

一、听命于天,即“天定胜人”的思想

 

这种思想在西方的地理学史上,叫做“地理环境决定论”。它将人的地位和作用,作为自然环境的奴仆与附庸,强调环境是塑造人(类)生活的控制力量。人(类)并不是一个自由的因素,而是跟在自然所确定的方向后边走。

这是自然顺从论,是一种倒退论,认为今天人类活动给自然界造成的影响,已经超出了自然界自我调节功能所能同化的限度,生物圈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参数开始变得不得于人类生存,主张“退向自然”,“返朴归真”。然而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一切顺从自然的消极观点也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不过,这种重视自然价值和生态学的思想已提醒和迫使人们重新广泛地检验人类的行为,是否符合自然的法则和人与自然共生的法则。

 

二、“人定胜天”论

 

这种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者、统治者,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环境可以由人的意志来支配、摆弄、摆布。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切。这种思想片面夸大了人的作用及人的主观意志的力量,认为一切客观的一进环境条件都可以由人来创造、由人来塑造、由人来安排。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大跃进”时期,曾走过弯路;其表现是流行于当时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喝令三山五岳开道……要把山河大地重安排”。它蔑视地理环境本身生命的机理和客观世界内在的规律,酿下苦果,其危害程度是十分严重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这是环境虚无论,也是一种人类中心论,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必将达到无所不及的程度。人最终一定能摆脱自然界的束缚,用技术圈、智慧圈代替生物圈,将建筑视作可以独立于环境之外的为人控制的一个场所,人类会靠自身的力量,在各种环境下,使自己得以生存。

这各征服大自然,视环境虚无的思想是相当危险的,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这样一个最简单的事实——人也是一种动物,其生自大自然,滋补成长于大自然,人类每一行为无不受自然的无所不在的规律所左右,自然环境将永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人、地协调论

 

这是一种整体、有机循环的人地思想。它在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地理思想。远在周代,由于农业的飞速发展,已经注意到发展生产与保护、协调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传西周初年,周文王就提出如果不爱惜自然资源,终有一天将“力尽而敝之”。自然环境会恶化、资源会枯绝。于是他提出“能协天地之胜,是以长久”,发展生产要与地理环境相协调。基于这种保护动植物资源是保护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周文王在镐京召见太子发(后为周武王)谆谆告诫说:“呜呼!吾身老矣。吾语汝,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卵不撰,以成鸟兽之长。畋猪唯时,不杀童羊,不夭胎,童牛不服,童马不驰不骛;泽不行害,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其时。”这种谨慎保护生物再生产能力的思想,就是人地关系协调的思想。他的遗嘱中包涵了保护自然生物繁衍的远见卓识。他反对掠夺式开发,反对开发性破坏,提出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他不提出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分别种植树木、藤本、竹子、芦苇、水草等。他要求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以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作为“先王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齐民要求》一书也提出“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

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居住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的体质和智力发展均有重大影响。风水学显然非常注重这一点,例如《阳宅十书》说:“卜其兆宅者,卜其地之美恶也,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子孙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枝叶茂。……择之不精,地之不吉,则必有水泉、蝼蚁、地风之属,以贼其内,使其形神不安,而子孙亦有死类绝灭之忧。”气候的好坏,水土的美恶的确对人类各方面影响甚巨,如在缺乏某种人体所需元素的地方,就往往流行地方性疾病。据流行病资料表明,地方性甲状腺肿与病区缺碘有关,克山病与病区缺硒有关,氟斑牙病是由于饮用含氟量过高的水引起的;又如某些微生物、寄生虫在某些特殊的环境条件下易于繁殖和传播疾病,故在某些地区可以流行某些疾病,如流行出血热则大多分布于湖泊、河湾、沼泽和易受淹涝的丰垦区,血吸虫病则流行于江南的湿热地区;而居住在陡崖和低洼之处,则会有滑坡岩崩和洪涝之害的威胁。反之,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则会促进人的发育以及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子孙昌盛”自合情理之中。

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为人们的大脑智力发育提供了条件。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可使脑效率提高15~35%。譬如明代时的江南地区,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经济繁荣,山明水色的自然景观,丰厚湿润的水土气候条件等,孕育了众多的文人志士。明代的200多名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江南竟占50%以上,出现了“东南财赋地,江浙人广薮”的繁荣景象。这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外,不能不与江南清秀的自然环境有关,用确切的俗语来说,那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了。

随着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在人类得其极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使人类居住环境质量下降。对森林绿地开发过度导致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不断蚕食滥用以及人口的失控,使不少发展中国家面临饥荒;大量的工厂夜以继日地向河流与空气中排放大量的化学性污染物,城市“公害”日益加剧等等,对人类素质的不良影响正在深化。所以我们不得不重视环境问题,不得不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借鉴和发展科学的环境工程学,同时也要纠正人与自然关系的非正确观念,重提风水学,环境生态问题就是原因之一。

此外,渊源于中国的东方文化生态是有关人们对自然环境选择与规划布局的概念系统。它通过人们选择和建立吉利而和谐的环境来调节人类生态。中国传统的人地关系机理追求的目标是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平衡与和谐。选择、保护这种和谐、协调的关系,就会给人们带来吉利、昌盛和鸿运。反之,就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人作用于地理环境,要因势利导,使后来的、人为加工于客观环境的地物与原先的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样才能产生吉利的后果。

当前西方世界广泛地兴起了对中国传统科学与文化研究的热潮。这一科学潮流反映了当代科学的突变性,长足进步,迫切需要在更高阶段上向整体、综合性回归。因此,研究中国古代“究天人之际”的地理思想体系,深入发掘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关系机理的科学思想,具有打开未来科学之间的重要价值。它对于建立开放、复杂的地理巨系统,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人地关系的三种理论如下图所示(据君弘基,有重大改变)。

       

自然与人等价值论,是一种伙伴论,认为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要抛弃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主张承认人类以外的它物自然体的价值权力,和人类相比同等重要,各有尊严,即主体与客体有同等的价值和权力。该观点有不少可取之处,但太绝对化了,人毕竟还是主体,人类应努力寻求使自身的价值和自然的价值相一致的道路。

我们认为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的环境,自然的法则从来没有为了人的利益而顺从人的意志而失效或暂停,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天性和非人的天性是从来没有被征服过,如生物的昼夜节律就是不能改变的。当然,人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还是文化的人,他并不像微生物、植物和一般动物那样仅靠改变自己的生理性状消极地适应环境,还主要靠改善体外生态环境以保其生存,促其发展。问题是在于人类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是否适度,正确的观点是既不能抛弃自然,又不能屈服于自然,在人与自然这处复杂的矛盾中,去把握一种动态的平衡,不去把世界分为人和自然两个部分,而是融为一体,人对自然的态度不是巧取豪夺,而是要参考社会生物学中的“宜适”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g意为进化上的稳定策略,缩写ESS,故音译“宜适),尽可能地利用自然规律和现象,使人类的生理和心理,使人类社会得以正常的发展。这样,我们就会“找出并开拓一条与大自然大而错综的秩序体系相一致的一种秩序。那么,我们的生活可能开启这伟大的自然力,我们的文化才可具能有方向,我们的形式建筑,形式组织与形式次序才可能具有意义。我们才会再度明白这与自然道路协调的生命的丰富和和谐。”(《景园建筑学》)取得与大自然不变法则较相一致的生活方式。

Copyright © 2010 香港易发投资有限公司  上海易发文化信息咨询策划有限公司 [管理]  
沪ICP备2020037092号-2  技术支持:明企科技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340号